水电中国造福世界
时间:2018-07-0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体大?。篬
小
中
大
]
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而言,大自然仿佛显得格外眷顾,灵巧的造化之手在这块锦绣大地上“勾勒”出万千河流,有黄河、长江、澜沧江,有淮河、黑龙江、雅鲁藏布江……数千年来,它们朝着大海,永不停息地奔流,不仅为我们孕育了万里沃野,构建了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培养了共有的民族情感,而且赋予了我们惊人的能量。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这惊人的能量常?;没燮嫜だ龅氖突鞯纫帐跣问?,丰富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却极少得到现实的开发利用。进入近现代社会,随着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在对现代水利水电科技学习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造就了一批举世瞩目的水电工程,成为世界公认的水电强国。不仅如此,我们还把掌握的水电工程技术和积累的水电工程经验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让那里的民众获得低廉的电能,点亮生活和梦想。
据统计,到1978年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867万千瓦,年发电量496亿千瓦时。这是改革开放启动之时,中国的水电家底。鉴于新中国成立初,水电的薄弱基础和十年“文革”的巨大破坏,攒到这样的家底无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作为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己施工建造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是中国水利电力事业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始建于1957年,历时3年即建成投产,年均发电量达19.6亿千瓦时。“黄河明珠”刘家峡水电站于1975年建成,总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这是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
根据最新统计,中国水能资源可开发装机容量约6.6亿千瓦,年发电量约3万亿千瓦时,按利用100年计算,相当于1000亿吨标煤。中国水电开发程度为37% (按发电量计算),与发达国家水电开发程度动辄达到70%、80%甚至超过90%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2020年,中国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8亿千瓦,年发电量1.25万亿千瓦时。预计2025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4.7亿千瓦,年发电量1.4万亿千瓦时。
中国水电资源的特点和难点决定了水电开发面临问题的独特性和挑战性,也造就了中国水电科技的雄厚实力,创造了一系列引以为傲的水电工程建设的世界纪录:2008年全面投产的水布垭水电站,其拥有世界最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2009年全面投产的龙滩水电站,其拥有世界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坝;2010年全面投产的小湾水电站,其拥有当时世界最高的混凝土拱坝;2014年全面投产的糯扎渡水电站,其是目前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的黏土心墙堆石坝。它们是中国水电走向世界,赢得国际尊重和信赖的最扎实的品牌工程。全世界80多个国家纷纷引进中国水电技术和建设能力,与中方建立了水电规划、建设和投资的长期合作关系。
坝工技术挺进世界一流 施工创新成就奇迹
马洪琪介绍说,三峡工程大坝混凝土体积高达1600万立方米,如何实现大坝混凝土又好又快浇筑,是施工技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当时,工程团队在施工技术方面进行了4项创新:一是以塔带机连续浇筑混凝土为主的综合施工技术。从传统的吊罐浇筑改变为混凝土一条龙连续生产工艺。该浇筑系统由各混凝土拌和楼通过皮带机将混凝土输送到塔带机直接入仓浇筑,集水平和垂直运输于一体。二是计算机监控系统。突破传统的经验判断模式,研发了混凝土生产运输浇筑计算机综合监控系统,实现了混凝土施工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动态调整和优化调度。三峡大坝1999 年至2001年连续3年浇筑量在400 万立方米以上,创造了混凝土年浇筑强度世界最高纪录。三是二次风冷骨料技术。三峡工程低温混凝土生产系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温控要求最严的混凝土生产系统。要求夏季生产出机口温度为7℃的低温混凝土,为此,首次采用了二次风冷骨料技术。四是混凝土综合温控防裂技术。采用了从选择优质原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混凝土出机口和浇筑温度、通水冷却、表面保温和流水养护等一整套温控措施。针对已浇筑坝段监测的温度情况,实行个性化通水冷却措施。正是这些技术创新,使三峡工程获得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百年工程项目奖等荣誉。2017年7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设计总负责人郑守仁荣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
“数字大坝”系统的智能温控实践,溪洛渡拱坝研发了基于“数字大坝”系统的智能温控技术。为控制最高温度、降温速率和温度变幅,在混凝土内埋设数字温度计,全面及时地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建立和实施了大坝智能通水冷却温控系统,可稳定跟踪、无线采集混凝土温控数据和冷却水管通水情况;取得实际浇筑条件下的混凝土理论温升曲线,导入“数字大坝”系统后与实测温升曲线对比,为控制温升过程和最高温度创造条件。对温度异常情况进行预警,通过软件和电磁阀自动控制通水流量和通水温度,从而达到最高温度、降温速率、温度变幅不超标的温控要求。(记者 张保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