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集团:以创新文化体系为引领的先进玻璃新材料研究院改革实践
摘 要
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国家建材局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之前简称蚌埠院,现简称中研院集团)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企业家精神的要求,在总结企业71年来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不断构建一流创新文化,研发一流创新成果,打造一流创新能力,在信息显示材料、应用材料、新能源材料、优质浮法玻璃和特种玻璃领域相继研发生产出多项“中国首创、世界第一”的玻璃新材料成果。2016年4月和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中研院集团创新成果给予充分肯定,特别强调“超薄玻璃实现了并跑领跑”。2024年1月,中研院集团创新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同年6月,“高世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装备”成果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一、实施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敢为天下先是战胜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需要弘扬的品质。1953年,中研院集团在北京成立。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老一辈的玻璃科技工作者肩负起承载新中国玻璃工业发展的历史使命,从一穷二白起家,潜心科研、聚焦浮法玻璃攻关,经历了艰辛探索,打破了技术受制于人的窘境。
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是党的执政基础,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代表着“国家名片”,其发展壮大需要创新文化的引领和支撑。
中研院集团是1953年在北京成立的第一批国家级综合性甲级科研设计单位,是集科研开发、产业孵化、工程服务于一体的玻璃新材料高科技中央应用研究院,是同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的高科技企业。近年来,中研院集团聚焦玻璃新材料领域科研开发、成果孵化、工程服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班子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
长期以来,中研院集团始终注重文化理念的提炼和思想上的引领,在文化传承中创新发展,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四化战略。紧抓玻璃新材料引领性、原创性战略机遇,推进思维创新,做强主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切实把战略转化为行动,把行动转化为成果。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中研院集团面临加快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的新挑战,也迎来了玻璃新材料高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加强党的领导与弘扬企业家改革精神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创新文化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加强创新文化体系建设,不仅对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和争创世界一流目标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也具有现实意义。
二、体系内涵
中研院集团创新文化体系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对玻璃行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在总结企业71年来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目标文化、自强文化、速度文化、开放文化、奋进文化、团结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文化体系。这既是中研院集团71年发展历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引领玻院人走向百年基业的重要精神指南。体系以思维创新为先导、科技创新为根本、模式创新为关键、市场创新为导向、管理创新为基础、组织创新为保障,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引领中国玻璃产业在世界上实现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图1 中研院集团创新文化体系
三、主要做法
(一)以目标文化推进思维创新,明晰战略、指引方向
“不是有多少鸡蛋和面粉就去做多大蛋糕,而是要做多大蛋糕就去找多少鸡蛋和面粉”。一是明晰新阶段战略路径。中研院集团始终注重文化与战略的协同,发挥文化对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冲破思想观念束缚,跳出惯性思维、认准方向,不断在公司深化改革中主动求新求变。二是塑造核心价值。目标文化引导干部职工行为转变,重塑文化聚合力,成为企业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指引。
2000年,科研院所改制,蚌埠院进入中国建材集团,正式走上企业化运行道路。面对市场大潮的洗礼,新一代玻院人秉承老一辈的“玻院”精神,提出了“企业化、市场化、工程化、国际化”的四化战略,开始了创新、产业和工程技术服务的全方位布局。2002年,蚌埠院提出“百亿集团、百年老店”奋斗目标,以蚌埠院为核心企业,先后对洛玻集团、华光集团(含上市公司方兴科技)实施了战略性重组。2009年,为了改变对市场适应能力不强、所处位置辐射能力不足、企业经济规模严重偏小等局面,运用差异化和探索式的创新思维,着力实施“集成化、产业化、工程化、国际化”四化战略,通过集成化科研开发,迅速在优质浮法、新能源、信息显示等玻璃技术领域取得了大批关键核心成果并全部产业化落地,2011年全年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2020年,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蚌埠院提出了“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四化战略,提高产业质量竞争水平,增强质量发展创新动能,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增强企业品牌发展能力。
71年来,中研院集团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战略导向、价值取向、目标导向,履行央企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振兴民族工业、践行国家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等方面的责任担当,尤其是近20年来,积极推进“四化”进程,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建材企业添砖加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研院集团始终创新和坚守目标文化,紧抓玻璃新材料引领性、原创性战略机遇,锚定争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玻璃新材料研究院的企业愿景,先后攻克信息显示玻璃、新能源玻璃、特种玻璃等系列“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支撑我国战新产业对先进玻璃材料的重大战略需求,推进思维创新,加快推动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积极推进业务归核,做强主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切实把战略转化为行动,把行动转化为成果,构建起“研发+工程”双轮驱动新局面,形成边界清晰、主业精锐、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产业平台,引领玻璃新材料创新发展。
(二)以自强文化推进科技创新,激发活力、凝聚动力
“以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企业自立自强”。中研院集团秉承自强文化理念,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战略支撑。坚持战略理性和经济理性平衡统一,充分发挥玻璃新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作用,用创新链引领工程链,用工程链服务产业链,用产业链支持创新链,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对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四个面向”,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把论文写在实验室、写在生产线,以雄厚的科研积淀、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丰富的产业实践,攻克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三是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成果效益提升,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玻璃的应用领域很广,中研院集团将玻璃从普通的汽车玻璃和建筑玻璃扩展至新能源、信息显示、深海航空领域,在成功研发推进信息显示材料和应用材料、新能源材料、优质浮法玻璃和特种玻璃系列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基础上,持续为高世代显示玻璃基板等玻璃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相继开发出超薄电子触控玻璃、TFT-LCD液晶基板玻璃和高强盖板玻璃、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打通了信息显示产业链,为我国信息显示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基础原材料;成功下线世界最高光电转换率铜铟镓硒发电玻璃、世界首块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实现了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了光伏产业升级;重点发展深海探测、航空航天、医药等领域关键无机非金属材料,攻克中国首支疫苗用中性硼硅玻璃管,空心玻璃微珠成功应用于“海马号”浮力材料制备。2016年4月和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中研院集团创新成果给予充分肯定,特别强调“超薄玻璃实现了并跑领跑”。2024年1月,中研院集团创新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同年6月,“高世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装备”成果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三)以速度文化推进模式创新,与时俱进、勇立潮头
“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中研院集团立足模式创新,做到“两突出”。一是突出“快”。聚焦发展主赛道,善于捕捉市场敏感信息,针对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要素、人才要素、资金要素、政策要素,以快求强、以快求变、以快领先,不拘一格突破各种束缚,不断扩宽发展空间,开辟发展赛道。二是突出“变”。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切入点,推动“业务数字化”和“数字业务化”双向融合,激活玻璃工业数据要素潜能,完善产业生态,打造引领行业发展的玻璃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互联网跨界思维拓展无边界业务。
中研院集团以“打造世界一流玻璃新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为基石,以“玻璃创造美好世界”为引领,以“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为支柱,通过组织精健、工作精细、质量精益,持续实现“技术研发装备开发驱动工程链,完整EPC全面服务推动产业链,更高质量诉求反馈推动创新链”,探索建立了我国科研院所创新链、工程链、产业链“三链融合”成功转型发展模式,引领中国玻璃技术、产业和品牌迈进国际先进行列。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在技术、模式、市场、质量等方面持续创新;以“三链融合”为主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明确三大发展方向,通过定制化研发、竞争力课题、优先权导入等开展战略性合作,构建产业协同生态,实现原创成果全部工程化转化落地;以“三精管理”为基础,全面深化现代企业治理,覆盖科研、设计、施工、生产、运营、供应链全层级全部门全过程,加速推进质量管理向质量效益转变。
(四)以开放文化推进市场创新,追求卓越、竞合共赢
“只有与巨人共舞,才能成为巨人”。一是推进市场机遇开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做优做精重大项目,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二是推进创新动能开放。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研院集团围绕“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要求,在工程服务板块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展以设计为龙头、以核心装备为支撑的工程服务业务,业务范围拓展为玻璃工程、新能源工程、绿色建筑工程和设施农业工程,国内高端玻璃工程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国际高端玻璃工程市场占有率65%,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高端玻璃装备全球市场占有率超50%,持续为国内外龙头玻璃企业及“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提供工程技术服务,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带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向世界讲述中国玻璃故事。以产业升级为导向进行玻璃新材料关键技术创新攻关,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示范一批前沿引领技术,通过应用示范加速产业发展,打通了从材料研发到终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早在1994年,出口了第一条印尼ARB300t/d浮法玻璃生产线,2022年实施了第一个非洲坦桑尼亚的水泥余热发电项目,成功打开非洲市?。唤ㄉ柰炼渥畲蟮挠嗳鹊缯咎亢谟嗳确⒌缦钅?。
(五)以奋进文化推进管理创新,攻坚克难、力争一流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始终提前做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事情”。中研院集团在发展中创先争优,使“奋进文化”激发员工活力和动力。一是“敢闯敢干,开拓进取”,坚持“实”字当头,“闯”字为先,“干”字发力,以不甘平庸的情怀和攻坚克难的勇气争创一流;二是“拼搏奉献,自强不息”,坚持识大体、顾大局、不空谈、干实事,勇争团体冠军和单项冠军,以实实在在的业绩推动企业持续稳健发展;三是“兼容并蓄,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企业与时代同进步、员工与企业共成长,让全体职工幸福感触手可及、成就感发自肺腑、自豪感油然而生。
2021年9月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安徽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中研院院长彭寿亲自筹划部署下,中研院集团抢抓机遇,专门成立了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全面启动玻璃新材料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凯盛AGM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确立了以建设玻璃新材料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数字化战略发展规划。
图2 凯盛AGM工业互联网平台框架
凯盛AGM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架构为支撑,立足已有数字化建设基础,通过平台协同内部数字化能力和资源、汇聚外部数字化生态,创新数字化EPC模式,着力将平台打造成覆盖建材、电子、机械、电力、建筑、农业、轻工、食品、汽车等十一大行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仓储物流、运维服务、安全生产、节能减排、质量管控、供应链管理九大领域的一站式的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和服务商,提供工业互联网+数字化研发、工业互联网+协同设计、工业互联网+智慧工程管理、工业互联网+智能设备运维、工业互联网+智能生产运营、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工业互联网+光伏运维管理、工业互联网+智慧矿山、工业互联网+双碳能源管理、工业互联网+产业链供应链十大系统解决方案,贯通行业的全价值链条。
中研院集团先后打造了运营管理大数据平台、研发创新开放平台、工程建造全过程数字化平台以及智能工厂和碳足迹监测平台。在平台推广上,依托中研院集团牵头建设的国内唯一国家玻璃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硅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汇聚行业上下游企业生态,构建“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与国家创新中心融合发展”新模式。目前,凯盛AGM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成为安徽省行业特色型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也是全国首个玻璃新材料行业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获评2023年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六)以团结文化推进组织创新,开放包容、彰显担当
“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团结,玻院一家人”。中研院集团坚守全院一家理念,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培育人才模式。坚持以卓越的创新链,支撑卓越的工程链,打造卓越的产业链、人才链,形成了“60后传帮带、70后有舞台、80后有平台、90后有担当、00后能冲锋”的人才选育模式;推广运用群团工作“五大工法”,即“当家做主、神工鬼斧、莺歌燕舞、访贫问苦、生龙活虎”,持续开展四季品牌、传统节日等文体活动,切实强化桥梁纽带作用。二是践行社会责任,彰显央企担当。22年来,中研院集团持续开展定点帮扶,将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扬拥军优属光荣传统,积极投身公益志愿服务,以初心和使命,担起社会责任。截至目前,中研院集团共接收复员、转业、退伍军人12名。三是提升整体形象,营造集体氛围。以“双引领 三融合”的思政工作法,通过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汇聚力量,引领员工与企业相融共进、共同发展。
中研院集团党委充分信任、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2023年全级次开展专业技术、项目管理等各类培训共363次,覆盖人数达12984人次;实行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的科技管理模式,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累计申请发放政策支持资金超亿元,探索并扎实推进各层面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设,从重职务晋升向多通道发展转变,改单一的“职务”晋升为多轨的“职务、职级”晋升,规划完善科研、工程、管理、技能四大系列职级晋升通道,制定《科技领军人才管理办法》《科研人员管理办法》。鼓励和指导所属企业建立超额利润分享方案、项目分红激励方案等长效激励机制,员工持股稳步推进;不断完善竞聘上岗制度,全员市场化招聘比率100%,管理人员竞聘上岗比率80%,不胜任退出末等调整率超5%;建立“墩苗育苗”机制,全级次干部交流锻炼46人次,真正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放心地把个人交给工作,把进步交给组织。
四、实施效果
通过不断强化创新文化体系建设,中研院集团以文化“软实力”构筑高质量发展“硬支撑”,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稳定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63.1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1亿元,经营性利润6.9亿元,同比增长85.61%。
(一)弘扬目标文化,实现战略加速落地
中研院集团构建起研发和工程双引领的“大创新”平台,建设有美国新泽西理工先进材料研发中心等国际化研发平台3个,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玻璃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的科研院所,现有硅基材料安徽省实验室等省部级创新平台30个,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高层次人才5名,形成了百名博士团队组成的“创新智库”,拥有中高级职称超八成、专业技术人员占七成的“创新梯队”,实现了由传统科研院所向集科研开发、产业孵化、工程服务于一体的玻璃新材料研究院的转型。
(二)弘扬自强文化,实现成果有效转化
中研院集团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工业大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超百项。相继开发出超薄电子触控玻璃、TFT-LCD液晶基板玻璃和高强盖板玻璃、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打通了信息显示产业链,为我国信息显示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基础原材料;成功下线世界最高光电转换率铜铟镓硒发电玻璃、世界首块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实现了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了光伏产业升级;重点发展深海探测、航空航天、医药等领域关键无机非金属材料,攻克中国首支疫苗用中性硼硅玻璃管,空心玻璃微珠成功应用于“海马号”浮力材料制备,助推中国玻璃技术和产业在国际上由追赶型进入领跑型;首次将自主研发的玻璃熔窑二氧化碳捕集与提纯技术应用在玻璃生产线,填补了行业空白。
(三)弘扬速度文化,实现发展弯道超车
中研院集团紧抓发展机遇,在派生出一个国际化工程公司后,又先后整合安徽华光、蚌埠化机、浚鑫科技等多个企业,同时以自身为核心企业组建了凯盛科技集团,业务范围从玻璃设计拓展到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等多个领域,同时迅速布局数字化、绿色化,打造全国首个玻璃新材料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工信部《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面向重点行业的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位列前十)、工信部《2022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节能技术应用板块共签订供货项目84项、施工完成项目81项,平均可为每个窑炉减少碳排放约12000吨/年;累计建成3375.68kW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年均发电量271.87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951.44吨;组织申报2项绿色低碳领域省重大产业创新计划项目,助力企业整体节能效果达5%~12%;高端装备板块“薄膜太阳能电池智能传输解决方案”入选2023年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典型案例,“玻璃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制造”获2023年建材机械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优秀实践案例,企业从传统的以玻璃设计为主业的单一科研院所迅速成为高科技企业集团。
(四)弘扬开放文化,实现品牌享誉国际
中研院集团自主开发出高端玻璃工程技术与装备,多年来持续创新提升,在“一带一路”50多个国家和地区转化落地,全球工程技术市场占有率超80%,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高端玻璃生产线64条,高端玻璃工程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居9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玻璃工程服务商,连续20年入选美国年度《工程新闻记录》(ENR)榜单,2023年位列“国际工程设计公司第59位”和“全球工程设计公司第6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中研院院长彭寿被推选为国际玻璃协会主席,也是迄今为止协会唯一的华人主席;2022年彭寿院士被推选为顾问委员会终身主席,牵头全球玻璃界倡议确立2022年联合国“国际玻璃年”,承办“国际玻璃年”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响应,提升了中国玻璃的国际话语权。
(五)弘扬奋进文化,实现员工活力迸发
中研院集团真正把企业文化的优势转变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在全级次范围内举办党纪学习教育知识竞赛,以赛促学、以学促干。举办中研院集团科技创新暨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玻璃创造美好世界”创新发展成就展、高质量发展暨成立70周年大会,重新发布院徽,设立院史馆,制作文集、企业文化手册、宣传片和宣传册;先后开展了科研项目“揭榜挂帅”、中研院集团成立70周年大讲堂、“党建引领谱华章 砥砺奋进七十载”党员读书分享、“回忆、传承、发展——70年70人70事”、国际化人才选拔大赛、青年才艺大赛、“迎国庆、友朋杯第三届足球联谊赛”、职业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等,同时在基层一线积极打造文化走廊、劳模创新室,开展“学习身边榜样”活动,广泛发动全体职工向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团十九大代表、省市级科技突破领军人物、劳模工匠、青年楷模、岗位能手、最美海外员工学习,2023年至今选树市级以上典型榜样共43人,用身边人的故事打动身边人,并利用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载体,全方位立体式弘扬争先理念,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和创造能力,有力地保障了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顺利推进。
(六)弘扬团结文化,实现综合价值凸显
中研院集团探索并扎实推进各层面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设,从重职务晋升向多通道发展转变,改单一的“职务”晋升为多轨的“职务、职级”晋升,规划完善科研、工程、管理、技能四大系列职级晋升通道;组织召开科研人员座谈会、墩苗育苗座谈会、统战和思政工作暨“我为群众办实事”座谈会百余次,及时了解掌握团员青年、统战人员、职工群众思想和工作情况;鼓励和指导所属企业建立超额利润分享方案、项目分红激励方案等长效激励机制,员工持股稳步推进;抢抓科改示范和混改试点机遇,探索进行股权分红,科研团队以研发成果入股、分红,空心玻璃微珠创新团队9名核心科研骨干全部实现持股;优化工资决定机制,探索建立工资总额动态调整制度,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专项任务团队实施工资总额单列;持续开展四季品牌、传统节日、志愿服务等群团活动;做好“三方结合”,探索“高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培训与使用”的新模式,先后派遣6批人员赴国外学习交流,与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硕士以上人才88人。同时,建设“凯盛学院”,截至目前,与安徽财经大学联合举办青干班2期,聚力打造独有的人才培育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高端人才从“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形成具有建材特色、世界水准的国际人才交流新格局。
成果创造人:彭寿、陶立纲、周鸣、刘爱丽、单发勇、刘娜 胡华波、金望琳、刘曼丽、汪家佳